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本课题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往对托勒密埃及宗教和合现象研究的固有范式,将神庙建筑、黄道十二宫星图和图特崇拜等相关材料纳入考察视野,兼顾埃及本土和希腊文化的双重视角,考察希腊化时期埃及、希腊和西亚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互动。通过对托勒密埃及宗教和合现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当代中国乃至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中各民族和文明冲突与交融的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项目负责人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资料概况和较为详细的论证思路,强调本课题将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历史,考察神庙及其附属区域中建筑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将新的材料类型纳入考察视野,扩展宗教整合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意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宗教社会学、考古学、文化诠释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与会学者就进一步完善论证思路和材料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应当对“宗教和合”的术语以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更为细致的考察和限定,以及在讨论文化碰撞时应当注意Interpretatio Aegyptiaca和Interpretatio Graeca之间的关系等。
3、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
王献华,上外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
王欢,上外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徐昊,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汪世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温静,宾夕法尼亚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博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4、其它(相关新闻图片、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1)沙龙效果:学术沙龙活动为与会学者们分享课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和感悟提供了平台,学者们碰撞了思想和学术观点,学术资源互通有无,相关学术领域学者之间进一步增进了交流和互动。
2)上外新闻网的报道(2019年5月27日):《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埃及学学术月”系列讲座和工作坊》
网页链接:http://news.shisu.edu.cn/research-/190527-114655?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9年4月至5月,上外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埃及学学术月”系列学术活动。“埃及学”是研究史初至阿拉伯征服之前的古代埃及考古、语言、历史、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通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先后开设学术讲座或参加工作坊,与来自校内外的师生互动。校长李岩松会见了部分学者,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教授和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欢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各项活动。……
5月10日下午,“埃及学学术月”第五次学术活动,即“古代埃及的艺术与宗教” 工作坊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阈下托勒密埃及的宗教和合现象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全球文明史文献中心(松江校区小别墅25号楼)二楼学术报告厅进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欢副教授做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阈下托勒密埃及的宗教和合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自19世纪以来,在马其顿—希腊人征服下的希腊化东方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希腊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二者在宗教领域的互动,始终是希腊化时代研究的热点,多元文化视阈下托勒密埃及的宗教和合现象正是这一领域中值得特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关于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多关注新崇拜的建立(如塞拉皮斯崇拜)、原有崇拜的改造(如伊西斯崇拜)以及这些崇拜在地中海区域的广泛传播。但是,这仅是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宗教和合现象的冰山一角。随着日益增多的纸草文献的整理和出版,本课题拟在传统研究范围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个案,即1)神庙与文本、仪式的经典化:文化精英对传统的整理,2)埃及与希腊、西亚文化强强相遇语境下的托勒密埃及官方宗教政策和政教关系,3)私人社团反映出的托勒密埃及对基层社会的治理,4)时代剧变中的来世观念和社会经济,5)神秘知识的双重属性与作为整体的埃及文明的“沉没”与“重现”等,以期对托勒密埃及的宗教和合现象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古代近东语言与文明系温静博士讨论了“古代埃及艺术的传统与变革”。古埃及艺术法则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狩猎、航船、打击敌人等主题,早在新石器晚期的涅伽达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国家统一,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是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纳尔迈调色板上,壁画与浮雕的复合构图法与分行结构等艺术表现方法都已经出现,人物大小比例与社会等级的关系也建立起来,这些都是贯穿古埃及文明始终的艺术法则。然而,古埃及艺术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政治宗教思想的变化,新的艺术风格不断诞生。古王国时期经典的艺术形象随着金字塔铭文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学界称其为“亚风格”,主要表现为更具表现主义风格的表达,如更为修长的身体与更大的眼睛。到了中王国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王权观念的变化,赛索斯特里斯三世时期,法老塑像的面部表情也发生了由庄严年轻向忧郁苍老的转变。在新王国时期,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又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那风格。该风格偏向自然主义,线条柔和,着重刻画人物的动态形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汪世超讨论了“晚期时代和托勒密埃及的犹太人”。报告利用考古学和铭文学资料剖析了晚期时代和托勒密时代埃及的犹太移民状况,通过分析犹太移民迁徙的原因、过程,以及移民的宗教信仰状况,厘清了埃及犹太人迁徙过程的来龙去脉和一些相关重要问题。犹太人为什么来埃及?何时来埃及的?有多少犹太人来到埃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犹太移民的重要基础。在迁居埃及的过程中,亚历山大城犹太人是犹太离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亚历山大城犹太社团的宗教影响力问题,也是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报告还就埃及犹太人的具体人口数量问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的徐昊博士讨论了“古埃及法老时代艺术中的外族人与外族神灵”。古埃及自进入文明时代,就留下了大量有关外族人和外族神灵的文献记录。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以外族人和外族神灵为主题的古埃及艺术品留存于世,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埃及外族群体的又一重要途径。大致而言,外族人和外族神灵的形象在古埃及的艺术品中主要通过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方式进行呈现。外族人在埃及艺术之中的形象存在着模式化的特点,如古埃及人会在绘画和雕塑中刻意从穿着、体质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突出外族人与埃及人的差异。同时,埃及人还会在艺术图像中对外族人的形象进行异化,强调外族人的野蛮化和非文明性的特征。具体而言,古埃及艺术品中时常会出现“击敌场景”、“踩踏场景”、“贡赋场景”。这些场景说明,外族人被纳入到了埃及的宇宙观点之中,被视为动乱的根源。而埃及人对外族人的镇压就被塑造成了恢复“玛阿特”秩序的正义行为,这也成为他们获得外族人的臣服和朝贡的重要前提。即便如此,新王国时代之后,随着埃及社会中外族人和埃及人长期共存和融合,埃及艺术之中外族人的异化特征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外族人的接触中,他们野蛮好战与极强的繁殖力似乎给埃及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有这些特征的外族神灵,如阿斯塔尔特、瑞希普、卡戴什、德墩、巴奥等借由“埃及解释”(Interpretatio Aegyptiaca)的方式而逐渐被埃及人接纳,甚至还被迎入了埃及万神庙内。外族神灵之所以在埃及的艺术之中得以呈现,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埃及精英阶层的推崇,也是古埃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与对外交流活动频繁的重要表现。可以说,外族人和外族神灵在古埃及艺术中虽然总以异化的形象出现,却从本质上反映出了古埃及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本次埃及学学术月活动同时是我校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的“新·全球文明史讲坛”、“新·全球文明史茶座”系列学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得到我校团委“思索讲坛”的支持。学术月活动为校内外师生搭建了围绕相关特定主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受到参与学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