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王艳红):古汉语和古突厥语的接触


学术沙龙系列(王艳红):古汉语和古突厥语的接触



2017619日,主题为“古汉语和古突厥语的接触”的学术沙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该沙龙是王艳红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历时视角下的汉语-突厥语语言接触研究》(项目号16YJA740033)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本次沙龙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汉民族和北方民族间的接触。根据汉语古文献记录以及史学家们的研究,突厥的族源可追溯至商朝的“鬼方”,有“猃狁、狄历、匈奴”等不同族称,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 这些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与汉民族有过密切的接触,其方式有征战、通婚、迁徙等等。2)语言间的接触。民族间的密切接触导致了语言的接触,这种接触早自商周时期、跨越各个时代并且延续至今,留在语言中的痕迹就是两个语言中存在大量音义对应词语。如古代突厥文碑铭中出现的词语tïŋlɑ-“听”tik-“立起”tuɣ-旗帜”,分别对应于汉语的“听”“植”和“纛”。3)介绍了研究现状和对现有研究方法的反思。现有的研究者及其成果主要有:岑仲勉(194519481961)、陈宗振(198219852014)、赵相如(198419862012)、Choi Han Woo1988)、王艳红(201220132016)、德力夏提(2014)。分析发现:对于上古、中古两个时间层次的借词,学者们都是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其音义对应关系和规律,中古时期的因对应严整、来源明确,所以明确定性为借词,上古时期的则称为“对应词”,同源还是借用存疑、当下难以定性则称为“关系词”。

来自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出席了本次沙龙,并且就相关细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