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玲教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话语标记习得研究

510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秀玲教授应邀到国际交流学院做了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话语标记习得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系列讲座之一。

曹秀玲教授从“汉语话语标记教学情况调查”、“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语标记习得情况”和“母语者与汉语习得者对照调查”三个方面探讨了留学生在汉语使用过程中的话语标记使用情况以及母语使用者与留学生在这一方面使用差异等情况,并给出了后续研究建议。

讲座中,曹秀玲教授对汉语话语标记从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指出高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且出现最早的皆为语篇功能标记语,其中话题结构标记语和衔接连贯标记语优先出现。此外,人际功能话语标记中表示交际主题态度的标记语出现频率也较高。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话语标记习得中的偏误主要体现在难以区分同义小类中的话语标记,并且倾向于选择非话语标记的错误选项。错误率最高的话语标记为“说起来”“你知道”“话又说回来”等。究其动因有三:一是母语迁移的影响;二是被试并未真正掌握好话语标记;三是话语标记输入不足。

曹秀玲教授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对比发现,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话语结构标记使用情况的共同点是二者都频繁使用“那个、这个、然后”作停顿思考。不同点在于:一、汉语母语者常用“我说、你说”等主谓结构展开话题,而留学生直接开展话题;二、汉语母语者使用的话语标记形式多样,而在留学生的自发表达中并不主动使用话语标记。针对这种情况,曹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留学生在话语标记习得的两点问题:教材输入的不足和教学输入的不足。

此次讲座加深了在座师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话语标记习得的相关内容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汉语教材编写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践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