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先生: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都市报的媒介生态

2013425日,新闻晨报要闻部主任秦岭来到我校传媒学院,带来“传媒讲坛”第二十讲: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都市报的媒介生态。

回顾过去一个月来的新闻,420日的雅安地震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秦老师以此为案例切入,讲述新媒体冲击下,地震等新闻事件留给一个纸媒编辑的思考和选择。首先,如何做头版。是需要杂志化的封面,还是坚持新闻的封面?眼下,杂志化的头版似乎是纸媒处理重大事件所采用的唯一选择,但事实上二者存在区别,纸媒封面存在新闻标题和杂志标题两种选择。新媒体保证了新闻事实的即时性及丰富性,纸媒无需过多重复,转而注重头版独特性,做出观点和感情。而且,新媒体环境下,追求视觉冲击是增加报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标题和视觉表现的结合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秦老师对比了《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的地震主题头版封面,丰富的案例充实了讲座内容。

其次,如何判断第一卖点。对李克强总理去灾区新闻的判断和选择,不同报纸的处理规模存在明显差异。有观点认为地震是新闻群像,不宜在此时突出总理,有作秀的感觉。而秦老师认为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突出报道新上任国家总理无可厚非。与新媒体相比,纸质媒体对于时政信息、时政新闻的报道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国内外媒体对第一夫人相关新闻的大量报道启发了纸媒人在新媒体冲击下做出发展选择:群众有所期待的就是卖点。

第三,如何应用新媒体。纸媒在饱受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可合理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的存在,是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最大的不同。在电话过多、线路不通时,灾区记者及人民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纸媒可对此进行筛选整合,做出条理清晰、内容得当的报道。

第四,如何用视觉表达专业的新闻数据和背景。相较于新媒体,纸媒一直以来在专业权威方面取胜,并且可以将大量的数据、复杂的机理用直接的图表表达出来;尽管新媒体速度快,发布内容不受版面控制,但纸媒深层次、多角度的专业权威报道能够在有限的版面里长久地传播。

第五,如何辨真伪。新媒体传播内容丰富,却也鱼目混珠,读者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此同时,媒体在报道消息时,也需要鉴别其真假和有无价值,对于无价值的消息,即便是真实的,也无需报道。

第六,与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中的报道有三点明显的变化。首先,新媒体的介入使报道方式更加多元化;其次,拍摄更加专业,不再直接传递过分凄惨的场面,在内容安排上也更具合理性;再次,新闻业的行业自律得到展现。

在媒体进化加速度、新媒体如日中天的今天,纸媒要依靠什么来维持并发展?秦老师对此提出六点建议:依靠视觉冲击力,依靠把握时政,依靠专业、科学,依靠辟谣、公信,依靠版面语言,依靠自信,以及依靠了解读者。也许报纸最终会消亡,但新闻不会,新闻人仍将活跃在新闻第一线,孜孜不倦,传递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