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梁永安副教授做客图文西厅,为上外学子带来一场以“大时代中的青年文学”为题的讲座。讲座中,梁老师引经据典,分析未来三十年的社会大背景,探讨文学在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浅出的分析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一开始,梁老师首先分析了历史上的几次“大时代”,引出我们的大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经济资产丰富,文化资产少;农民所保留的文化无法被城市人认同,文化随之消解;四亿与传统文化有着巨大隔阂的青年即将成为社会主流。他以曼哈顿为例,阐明文化包容是文化繁荣的必然前提。同时,梁老师对比了中国与外国经济的现状,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背景。
接下来,梁老师把话题转向文学。首先,他列出了人生需要的三种意识:自由、挑战与探索。
关于自由,梁老师引述了马斯洛的心理学观点——自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还列举了乔伊斯、卡夫卡对人的自由的探索:人心灵的停滞不前。乔伊斯称之为“瘫痪”,而卡夫卡称之为“移动的静止”,人关键的一步总是难以迈出。自由还意味着可能的错误,对此梁老师说到:“生命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地错不断地错,最后得到一个大大的对。”
梁老师把挑战总结为由得失到真假的飞跃:“内在的东西只能用真假来衡量,而不是用得失来衡量。”如“善”这样的道德准则,若用得失去衡量必将带来道德的丧失。
他用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细雪》来说明探索的问题:传统的思维方式里,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归结为外界。探索或许会带来迷惘与痛苦,但它不可或缺。
然后,梁老师又提到面向青年的三种文化,即多元文化、主人文化与理想文化。
他说:“巴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大都市,是因为所有文化在巴黎都可以安适,不同的文化因素能够聚集在一起,而我们心中也应该是这样。”他引述了鲁迅的经典作品《故乡》:闰土的生活虽然精致,但通过闰土少年生活与成年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一种强烈的人为性。同时,青年也应该当自己的主人,使自己不要陷入迷幻。他以黑塞的小说《婚约》为例,说明了人在青年时代缺乏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不到其中内在的差异。
其间,他带同学们观看了爱情片《一页台北》——通过一个简单浪漫的故事展现青年如何找到迷幻中的出口。而在这之中,理想最不可或缺,它是超越自身的牵引力。“时代的力量与个人对时代的敲击,会释放新的能量。”同时他指出,现代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悲剧,内在的混乱,而这是自从古希腊神和英雄的悲剧之外、莎士比亚时代人文的理性的悲剧之外的另一种悲剧。
最后,梁老师总结了面向底层的三种意识:平等意识、对话意识、历史意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一个人活着,他的心里都有一种被尊重的欲望。这就是人尊严的来源。”他指出文化政治是可能存在问题的,而劳动人民永远是这一切的基石,永远默默奉献。故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交流与理解,而不要作壁上观。“看一个人,先看他对动物的感情怎么样,他对动物没感情那么他对人恐怕也没感情,因为生命是一个大体系,平等包含了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深深的态度。”
如梁老师所说,大时代是大问题、大追寻、大创造的历史空间,是新青年的诞生之机。 “当代中国青年如何面对广阔的未来,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是最紧迫的命题,也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