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程汇娟):
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
图:学术沙龙现场
10月24日,上外学术沙龙第5期“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于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顺利召开。该沙龙是我校程汇娟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项目号15YJC752003)推进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活动由程汇娟博士主持,我校李维屏教授、王欣教授、程心副教授及刘思远博士到场并发表重要观点。
活动伊始,程汇娟博士就沙龙主题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六项重点;个案举隅。程博士指出,国外对战争书写的研究主要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二战后到1960年代,中间十几年的空档期反映出战争书写与当时当下的研究方法之间所产生的分歧。在1960年代之后,国外研究主要以文本考证、实证研究、结构主义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国内研究则呈现出重美轻英、偏重当代作家的特点。基于此,“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将聚焦于处理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战争想象的哲学社会学基础、寓说性特征、心理主题、社会主题、政治意识和艺术策略六个方面。在个案举隅部分,程汇涓博士分析和解读了三部小说—Ford Madox Ford的小说《好兵》、Rebecca West的小说《士兵的回归》以及Richard Aldington的小说《英雄之死》。这三部小说分别出版于1915年、1918年和1929年,呈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在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情绪变化,小说中的艺术手段体现出作家对战争的不同理解。从紧张的预言到谨慎的乐观,再到消极和失望,现代主义作家对战争的想象以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得到了呈现。
接着,到场嘉宾发表了重要观点。战争书写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始,西方文学就对战争进行了重要表现。英国第一首史诗《贝奥武夫》中也有大量对战争的描绘。文学中战争书写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个传统延续到了现在,现代主义作家也不例外。现代主义作家中有些作家直接参与了战争,如Heminway、John Dos Passos、e. e. cummings等,参军没能上战场的也有不少,如Faulkner, Fitzgerald,这些经历都对他们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的文学往往出现在盛世或者乱世,战争时代的文学往往会比较出色,题材也较独特。现代主义作家中还有像Virginia Woolf这样的作家,她没有参加过战争,但战争也在她的小说中不断显现,比如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的最后一句就是“God damn this war。还有《达洛维夫人》中的Septimus就是一个参战过的精神病患者。所以,很多作家都是关注这个题材的。到了二战以后,描写战争的作品也很多,比如《第五号屠场》、《第二十二号军规》等。本课题项目提到的作家,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并不深入。此次课题以战争为主线,将其放放在一起,全面加以论证,意义重大。在研究中应注意论证、阐述和理论建构的全面结合。现场专家思想碰撞,可谓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学术沙龙所依托的科研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自2015年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已产出一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目前,项目组已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未来,项目组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按照计划,项目最终将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