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术沙龙预告(刘思远):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

上外学术沙龙预告(2016年第5期)

主 题: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

主讲人:刘思远

时 间:2016117日(周一)14001600

地 点:虹口校区图书馆604

内容简介:

英国喜剧在十七世纪完成了从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向市民喜剧的过渡。若将十七世纪的喜剧放在历史语境中解读,拷问喜剧如何通过在戏剧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适应社会变迁,不仅能在历史语境中还原这种美学尝试的社会意义,而且能阐释英国喜剧在包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展现出的艺术张力,以及喜剧在推动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即国民性形成方面之贡献。通过对当时英国喜剧文本和史料间互文性阅读,归纳英国喜剧发展的轨迹,或可在此基础上构建英国国民性形成的过程与其特征。这种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不仅成为宏大历史叙事的重要补充,更为英国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英国在十七世纪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变化之积累。喜剧虽然是虚构文本,但较当时非虚构史料而言,去除了当局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因此反而更具历史真实性。同时喜剧因其对观众现场反应之依赖,与市井生活关系较其他戏剧文类更为密切。促进十七世纪喜剧变化与发展的是包括剧院经营、舞台表演形式、观众口味、政治气候、城市空间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因此喜剧成为考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变化的最佳媒介之一。

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从浪漫喜剧向市民喜剧的过渡实为当时人们通过戏剧形式理解并探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不断尝试。这种尝试看似体现在各种戏剧要素中,实则集中反映在剧作家、演员和观众对喜剧性理解之变迁上。喜剧性(the comic)是喜剧的核心,专指审美的艺术世界中有意义的可笑性质。喜剧性在艺术形式上的延续性和艺术内容上的突破,折射出英国社会价值观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英国文学中的喜剧性是构建国民性的重要艺术手段。正是在为适应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的创作、表演与观剧中,十七世纪英国喜剧见证了英国国民性的形成。国民性即主流社会价值观,是现在民族国家形成之文化基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民性有别于中世纪较为一元的世界观,后者是民众在思想蒙蔽情况下被动的选择,而前者是民众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中主动而自由的抉择。英国国民性的形成与特征是其在十七世纪末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喜剧性概念之变迁见证了英国人在对自我和对外界认识迅速变化的十七世纪寻找新秩序之努力,即国民性之形成,亦揭示了英国喜剧在应对社会变迁中表现出的极大艺术活力。

主讲人介绍:

刘思远,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戏剧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戏剧。近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所发论文曾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