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 | 朱佳蕾 | 课题编号 | 19FYYB0121 |
课题名称 | 界面视角下的汉语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 | ||
课题性质 |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 | ||
时间/地点 | 2020.12.7/语言研究院本人办公室 | ||
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生成语法的框架中,广义的“界面”(或称“接口”,interface)即词库、句法、语义、音系以及语用等几个模块之间的互动。汉语论元结构的分布、论元的允准和解读并不完全由句法制约,而是句法与词法、语义、语用等接口的结果。本成果主要通过对汉语中牵涉复杂论元结构的句型(包括动补结构、把字句以及存现句)进行句法语义的分析,讨论汉语论元结构的映射规则,以及论元得到语义解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解释汉语这类非格标(non-Case-marked)语言与英语格标(Case-marked)语言在论元允准上的本质差异。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朱佳蕾:当前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关于论元结构的理论发展;汉语论元结构的研究前沿介绍。 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对汉语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的研究主要讨论汉语中三种牵涉到论元结构变化或论元结构非常规映射的复杂结构: 1) 汉语动补结构:主要以动结式为讨论对象,加之“V-得”结构的讨论; 2) 把字句; 3) 存现句以及相关句型(如,隐现句、领属主宾句)。
这些个案研究都围绕以下三个理论问题进行: A. 动词的词汇语义是否影响其句法分布?如何影响? B. 动词的题元信息与论元的句法表征有怎样的映射关系? C. 经过计算系统后的输出如何与意义系统进行接口?需要满足什么接口条件? 其次,进行了章节安排的介绍。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理论构建部分、主体个案讨论部分、结语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的搭建
第二部分(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个案讨论,各章首先对每个个案以往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再对语言现象进行细致的描写,挖掘前人未发现或忽视的现象,并用题元系统理论以及接口条件和限制进行系统的解释。
专家点评: 李旭平:1. 对“界面”需要有更清楚的定义。 2. 对Reinhart的理论需要更进一步进行修改,并且对其跨语言的应用进行讨论。 2. 最后一部分存现句在界面的视角下如何处理,是否能将其形式化。与“有”字存现句有什么区别?与事件语义有关吗? 3. 与第三点问题相关的是存现句虽然与信息结构有关,但其他结构在汉语中也与信息结构息息相关。是否都是信息结构的界面?信息结构究竟该如何定义?
盛益民:1. Reinhart的理论是否适用于汉语是需要进行讨论的。 2. 总体上三个结构似乎难以建立起关联,是否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写,而不要写成分别三篇paper凑在一起?
林皓:1. 我对Reinhart的理论是否能够运用在手语中比较感兴趣,是否可以商量一下这种应用? 2. 对英语和汉语的跨语言的对比似乎还不充分,是否加入如日语这类同样是话题型语言但又有形态标记的语言来预测结论。
曾莉:1. 你博士论文中有提到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些内容,是否会再加入新的你和Thomas的项目的成果,对汉语论元结构做更深入的对比。 2. 对汉语和英语这两种类型的语言的对比,不知道是不是也能在二语习得中找到佐证。 3. 最后,和李老师提出的观点类似,是否存在句能够形式化的分析,到底存在句在这个理论中证明了什么,或者存在句的分析能否推动整个Reinhart的理论的改进和扩展。存在句与英语的存在句有何差别。
3、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 李旭平(浙江大学教授) 盛益民(复旦大学副教授) 曾莉(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林皓(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
4、其它(相关新闻图片(现场照片或成果照片均可)、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本次讨论开题报告,专家对Reinhart的理论是否能应用于汉语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讨论非常热烈,并且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相当宝贵的意见。之后的研究也会加入一些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更加丰富本研究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