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郑国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美国的研究状况评析

课题负责人

郑国玉

课题编号

2018BKS009

课题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美国的研究状况评析

课题性质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时间/地点

2020102710:30-12:00;松江校区四号楼440

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本课题从历史溯源、主要内容、主要方式、基本角度、贡献和局限等方面出发,汇集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美国的研究状况,评析其研究规律、特点、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引导国外广泛且正确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沙龙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美国是世界各国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者最多的国家?(2如何看待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评价?此外,还讨论了研究生张珈宁的硕士论文选题问题。

讨论摘要:

张放: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论调总是层出不穷的,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今天,我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际上又有人开始炮制渲染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给中国道路扣上新霸权主义的帽子。

王文臣:中国霸权论的产生表明今天在国际社会上依然还存在对中国道路的一些偏见,也反映出一些国家对中国道路发展带来挑战的种种担心和疑虑。

孙秀丽:在很多国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学者看来,中国的崛起正面挑战了当今世界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给原有的国际势力格局带来极大威胁。

曾德华:国际社会基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路径,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必然会使得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谋求与自身实力相称的更大权益,从而要求打破现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或对这种现有秩序进行调整,以致威胁他国的既有利益。

郑国玉:这是历史上诸如英国、美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后都曾经走过的老路。在他们看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同样也不会例外。他们的理论出发点就是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认为自己强了一定要霸,别人强了,一定会霸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

3.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

1)课题组成员 郑国玉、曾德华

2)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放、王文臣

3)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博士:孙秀丽

4)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珈宁(2019级)

以上人员有的是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学者,有的是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非常感兴趣的并发表过相关论文的教师,还有的是正准备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

4.其它(相关新闻图片(现场照片或成果照片均可)、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沙龙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发言都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大家对于美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意图更加清楚,也更加清楚该如何如何来回应其中一些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或歪曲。张珈宁从老师们的指导中,找到了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与思路。大家表示,希望经常能进行这种学术交流。

附沙龙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