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负责人 | 索格飞 | 课题编号 | 2018BCK009 |
课题名称 | 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跨文化战略研究 | ||
课题性质 | 上海哲社一般课题 | ||
时间/地点 | 2019.12.19/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图书馆606 | ||
沙龙纪要: 1、项目简介 l 全球城市的内涵是动态演化的,目前已从经济拓展到文化的2.0版本。 l 上海在2035年规划中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目标,着力打造人文之城和文化品牌高地。但是,有关跨文化视角的规划阐述仍然涉及不深。 l 紧扣全球城市特质,聚焦卓越内涵,通过全球城市理论和跨文化理论的耦合,本研究提出全球城市即跨文化城市,这将从跨文化视角丰富甚至重塑人文之城、文化品牌高地认知。 l 通过实证分析和社会调查,本研究还将确定上海全球城市的跨文化战略目标定位,以及配套的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
2、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该沙龙主要内容是邀请全球城市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全球传播研究的专家对该项目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目标定位以及路径举措方面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 徐建:文化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 文化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综合定位、大文化、跨文化要素是一种内生的属性(人口结构、外国元素)、上海全球城市复兴、开放包容的精神观念、社会服务、文化感受。 文化体制层面相对保守(如何提跨文化要素?)、北京的文化优势在弱化、新技术对文化的改造、新兴的时尚的数字的文化领域、文化在改变(数字技术对文化的改造、传统文化、数字文化、)文化贸易、聚焦跨的概念,要提到“交易”、“交流”。该研究的定位方面应突出以下几点: 1) 大文化,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 2) 文化是内在属性决定的 3) 交易、交流、文化对外贸易、数字 4) 红色文化、江南文化 5) 全球文化城市的配置枢纽(文化资源配置) 6) 从外国的角度看上海 骆金龙:从城市的视角切入、如何做到“跨”。在路径举措方面应突出以下几点: 1) 跨文化的洲际性 2) 全球文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网络、通道 3) 跨文化实践现状:具有这种基因(城市精神)、城市功能、高水平开放的现状的制度规则、人口结构、经济形态、缺乏全球公司、文化软实力没有走出去 4) 江南文化(移民文化)的高地 5)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城市 6) 开放、引领的作用/融入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7) 进一步积聚跨文化要素(文化搭台、贸易唱戏、对外交流的平台)、维护好跨文化交流的通道、跨文化人才的培养(跨文化载体)、国际化社区建设
张红玲:多元文化并存、互动交流的平台、请进来走出去(企业、中外人文交流)、群体感知和能力、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传播(文化产品影响力、跨文化人际传播、)
城市本身的跨文化属性、现代化---与时俱进(城市精神)、文化符号、习俗、过程、动态 环境营造/能力建设/文化产品。
严怡宁:利用自己擅长的跨文化研究专业知识,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全球城市的研究;同时将全球城市的概念和跨文化研究、全球传播的理念有机结合。
吴瑛:研究方法:和重大活动结合起来做调查:例如上海进博会、“一带一路”论坛等。
钱进:研究方法方面应该加入个案研究(空间、人群、事件、媒介、文本、元素)以及对跨文化空间的考察。 在切入角度方面应该是跨文化把全球城市包含在内。
3、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 徐建,博士,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参与上海发展重大课题,主持浦东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决策系列,在全球城市领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是沪上知名的青年决策咨询专家。 骆金龙,博士,现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战略研究部长。主要从事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参与未来三十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后世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等。 张红玲,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跨文化理论、跨文化培训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内跨文化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 吴瑛,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主要是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外交、全球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际关系方向博士学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国际关系和媒介研究方面的理论视角。 严怡宁,副教授、硕导,上外学术骨干,上外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和英语新闻报道方面的教学,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钱进,副研究员、硕导,研究领域包括全球传播、新媒体等。
4、其它(相关新闻图片(现场照片或成果照片均可)、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