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系列(王献华):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献华

课题编号

19VJX030

课题名称

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课题性质

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

时间/地点

2020712/使用腾讯会议14:30-16:30在线召开


沙龙纪要:

  1. 项目简介

    “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2019年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立项,项目的目标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对包括亚述巴尼帕尔(Aššurbanipal, 668-627 BCE)图书馆(在尼尼微)出土的HAR-ra=Hubullu系列泥板中的第21块泥板(Hh 21)在内所谓楔形文字“地理名词表”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校勘和语文学及历史地理学注解;

    二、搜集不同时期的楔形文字古地图(表达“世界”或记录部分山川河道的地图、记录或表达城市布局的城市地图,但不包括记录建筑物内部格局的图示)以及记录“路线图(itinerary)”的资料即所谓“文字地图(verbal map)”等地理文献,分别对其进行文本和地理信息考订,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一种较为全面而可靠的参考。

    三、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本课题将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进已有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集,以中文出版《古代两河流域简明历史地图集》。

    与项目工作有关,需要澄清的问题包括:

    一、历史地理学文献和历史地理知识文献的概念区分;

    二、我国境外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设和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衔接工作。

     

  2. 沙龙主要内容及讨论摘要

    沙龙开始,王献华教授对项目的设计思路、要完成的任务和此次学术沙龙讨论的两个问题,即以上需要澄清的问题做了说明。之后,参会学者分别发表意见和建议。

    程彤教授提到伊朗和阿拉伯制图学丰富的资料留存,认为在考察楔形文字文献时可以参考;

    钟翀教授提到,在现实条件难以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航拍图片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成一农教授提醒,早期历史地理学文献存在神话内容,在处理的时候比较麻烦;

    邱轶皓副教授认为,以楔形文字文献为基础,结合审音堪同的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利用后世的阿语和其他语种文献;

    丁雁南副研究员认为,区别历史地理学文献和历史地理知识文献具有必要性,前者是古人自觉的知识构建,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

    唐均教授希望通过对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将上古时代的欧亚大陆内文化交流落实到文献层面,例如楔形文字文献中对东亚方向地区的记载。

    王献华教授一一回应了到会嘉宾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只是建立西亚、中东地区历史地理学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向中国历史地理学学习,进行历史沿革地理的研究,开拓西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空间。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拱玉书教授列席了本次学术沙龙。

     

  3. 出席学术沙龙的专家学者名单

    成一农 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程彤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教授、院长

    钟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地理学科带头人

    唐均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邱轶皓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丁雁南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4. 其它(相关新闻图片(现场照片或成果照片均可)、沙龙效果、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意见与建议等)

沙龙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学者和王献华教授约定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年会上向会议报告西亚历史地理学建设的构想和本项目的进度,并计划在未来的学术沙龙中就更为具体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交流。